学部新闻

“雪龙”凯旋 天津大学于策顺利完成南极科考任务

2016年04月08日 00:00

日前,“雪龙号”极地考察船顺利停靠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宣告中国第32次南极考察保障工作顺利完成。天津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于策也参加了此次科考,赴南极冰盖最高之处的昆仑站进行天文学科学考察工作。

1604180.png

此次南极科考于策承担的主要任务是安装维护位于昆仑站的天文观测基础设施并协助维护望远镜,调试数据处理与运行控制系统并维护PLATO-A能源平台。昆仑站是我国四大南极科考站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中,纬度最高,气象条件最为恶劣的站点。每年能在昆仑站天文科考点DomeA的工作时间只有一月份的短短二十天。如果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国内研究人员未来一年的工作就将无法开展。

1604181.png

昆仑站海拔4000多米,气压只有海平面的一半多,空气含氧量低,高原反应比较严重。即便在一年当中气温最高的月份,温度也在-30℃到-40℃之间,寒冷干燥,紫外线强烈。艰苦的环境无疑为于策的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天文科考队员只有两个人,而事实上需要在现场完成的任务量远超出了我们的能力范围,”于策说,“每天实际工作时间都在10小时以上,体力下降很快,但还是要安装计算机、电池组、太阳能板以及各种物资设备,甚至还要安装一个高达9米的风力发电设施。”但就在科考队的集体帮助下,于策和队友们顺利完成天文科考任务,确保了昆仑站天文观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多年共同研发中国虚拟天文台的合作基础上,天津大学与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在2008年成立“NAOC-TJU天文信息技术联合实验室”,并开始全面承担南极AST3望远镜的现场实时数据处理系统、数据传输系统等基础软件的研发,成为中国南极天文中心的成员。2015年联合实验室又再度升级为“NAOC-TJU 天文信息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带动天文信息技术交叉学科取得进一步发展。

历时142天,航程近3万公里。近5个月的时间,对于策来说,如同开启了一段新的人生。而南极科考的亲身经历也让他对极地考察事业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他坦言,30多年的极地考察、几代人的前赴后继,为第32次南极考察能够取得如此多的突破性成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在“南极圈”的影响力也因此不断扩大。:“雪龙”凯旋 天津大学于策顺利完成南极科考任务。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地址:天津市津南区海河教育园区雅观路135号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55教学楼,300350
邮箱:coic@tju.edu.cn

Copyright ©2017 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学部 版权所有